立夏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每年國歷5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°時為立夏。
斗指東南,維為立夏,萬物至此皆長大,故名立夏也。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(公元前239年)就已經確立了,預示季節的轉換,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。
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,炎暑將臨,雷雨增多,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。
2025年5月5日
(乙巳年-生肖蛇)
星期日 | 星期一 | 星期二 | 星期三 | 星期四 | 星期五 | 星期六 |
1 四月初四 |
2 四月初五 |
3 四月初六 |
||||
4 四月初七 |
5 立夏 |
6 四月初九 |
7 四月初十 |
8 四月十一 |
9 四月十二 |
10 四月十三 |
11 四月十四 |
12 四月十五 |
13 四月十六 |
14 四月十七 |
15 四月十八 |
16 四月十九 |
17 四月二十 |
18 四月廿一 |
19 四月廿二 |
20 四月廿三 |
21 小滿 |
22 四月廿五 |
23 四月廿六 |
24 四月廿七 |
25 四月廿八 |
26 四月廿九 |
27 五月初一 |
28 五月初二 |
29 五月初三 |
30 五月初四 |
31 端午節 |
古詩雲:“立夏秤人輕重數,秤懸梁上笑喧閨。”立夏之日的“稱人”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,起源於三國時代:傳說劉備死後,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,並拜托其後媽、已回娘家的吳孫夫人撫養。那天正是立夏,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,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,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,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。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,就不怕夏季炎熱,不會消瘦,否則會有病災纏身。吃完立夏飯後,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,大人雙手拉住秤鉤、兩足懸空秤體重;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,吊在秤鉤上秤體重,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。若體重增,稱“發福”,體重減,謂“消肉”。
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。在安徽,道光十年《太湖縣誌》中記載:“立夏日,取筍莧為羹,相戒毋坐門坎,毋晝寢,謂愁夏多倦病也。”說是這天坐門檻,夏天裏會疲倦多病。30年代《寧國縣誌》中記載:“立夏。以秤秤人體輕重,免除疾病,所謂不怯夏也。俗傳立夏坐門坎,則一年精神不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