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節,又稱三月三,或三月節,正式名稱叫做「上巳節」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,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。宋代以後上巳節風俗在漢文化中日漸衰微。
不過在台灣,三日節卻是許多人掃墓的日子,故又稱小清明。台灣早期移民多來自漳、泉兩地,泉州人大多選擇清明時節祭祖,而漳州人則選在農曆三月三日,也就是三日節來祭祖掃墓。連橫也在《台灣通史》中記載:「三月初三日,古曰上巳。漳人謂之三日節,祀祖祭墓。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……」。
之所以會這樣,據說是漳州和泉州人因為清明節買肉引發糾紛發生械鬥,而後官府規定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,漳州人在三日節掃墓。
2026年4月19日
(丙午年-生肖馬)
| 星期日 | 星期一 | 星期二 | 星期三 | 星期四 | 星期五 | 星期六 |
| 1 二月十四 |
2 二月十五 |
3 二月十六 |
4 二月十七 |
|||
| 5 清明 |
6 二月十九 |
7 二月二十 |
8 二月廿一 |
9 二月廿二 |
10 二月廿三 |
11 二月廿四 |
| 12 二月廿五 |
13 二月廿六 |
14 二月廿七 |
15 二月廿八 |
16 二月廿九 |
17 三月初一 |
18 三月初二 |
| 19 三月初三 |
20 穀雨 |
21 三月初五 |
22 三月初六 |
23 三月初七 |
24 三月初八 |
25 三月初九 |
| 26 三月初十 |
27 三月十一 |
28 三月十二 |
29 三月十三 |
30 三月十四 |
在台灣除了掃墓外,還有一種跟三日節密切相關的習俗,那就是吃春捲。文史專家表示祭祖時吃春捲其實與春秋時代的「寒食節」有關。 當時晉國發生內亂,公子重耳被迫流亡,介之推是隨行大臣之一,重耳流亡19年,但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,有次重耳生重病,極想喝肉湯,介之推便割下自己腿肉,煮了一碗熱騰騰的肉湯給重耳喝。後來重耳當上了晉文公後,想嘉勉冊封介之推,但介之推拒絕,並帶著母親悄悄來到棉山隱居,此時有大臣建言說介之推是個孝子,如果放火燒山的話,為了保全母親,他必定帶著母親一起逃命,於是晉文公便放火燒了棉山,欲逼介之推出山,但大火燒了三日,卻遲遲不見介之推出現,後來晉文公發現介之推抱著母親一同燒死在柳樹下,為了感念介之推,晉文公便訂介之推被燒死之日不舉火、吃冷食,是為寒食節由來,而古代多吃蔥、蒜、韭菜等辛辣食物,難以入口,所以用潤餅皮包著吃,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吃的春捲。